导语
2024年,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新开工5.3万个,涉及居民近3000万户。与过去“刷墙铺路”的“面子工程”不同,本轮改造更注重“里子”——加装电梯、管网更新、智慧社区……一场从“生存需求”到“品质生活”的社区焕新正在全国展开。本文走进3个改造社区,看老房子如何“逆生长”。
一、改造内容“升级”:从“修修补补”到“功能重构”
本轮改造不再是简单的“涂脂抹粉”,而是围绕“一老一小”“便民服务”重构社区功能:
- 基础类:全面更新水、电、气、热管网(解决“跑冒滴漏”),修复破损道路(采用透水材料防内涝);
- 完善类:加装电梯(2023年全国已装100万部,惠及2000万户)、建设养老服务中心(配助餐、理疗室)、增设儿童活动区(安全地垫、滑梯);
- 提升类:引入智慧管理系统(人脸识别门禁、消防报警联动)、建设社区食堂(低价提供三餐)、规划共享车位(错时开放小区车位)。
二、居民参与“共建”:从“政府干”到“大家管”
老旧小区改造的关键是“居民说了算”。多地推行“共同缔造”模式:
- 事前征求意见:上海长宁区某社区通过“议事会”收集需求,居民投票决定“先装电梯还是先改管网”;
- 事中监督施工:北京朝阳区邀请居民代表担任“质量监督员”,全程参与材料验收、工程进度检查;
- 事后维护管理:杭州拱墅区试点“社区物业自治”,居民选举业委会,用公共收益(电梯广告、停车位租赁)支付物业费。
三、改造后的“化学反应”:老社区焕发新活力
改造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,更激活了社区“烟火气”:
- 成都玉林街道:改造后引入咖啡馆、手作工坊,老居民开起“怀旧茶馆”,年轻人打卡“复古邮局”,社区从“老龄化”变“年轻态”;
- 广州恩宁路:骑楼修复后,非遗传承人入驻开设广绣工作室,游客边逛边学,2023年社区旅游收入超500万元;
- 沈阳铁西区:加装电梯后,70岁的王奶奶每天下楼遛弯,“以前爬5楼要歇3次,现在能去公园打太极了!”
结语
老旧小区改造,是“民生工程”,更是“民心工程”。当老房子装上新电梯、旧管网换上新管道、社区里飘起咖啡香,改变的不仅是居住环境,更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。正如住建部相关负责人所说:“老旧小区改造,要让居民‘住有所居’,更要‘住有乐居’。”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